【河中石兽断句】《河中石兽》是清代文学家纪昀所著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的一篇寓言故事,讲述了一位老河兵根据实践经验,推断出石兽沉入河底的正确位置,与学者们单纯依靠理论推测形成鲜明对比。本文旨在对“河中石兽”这一文段进行准确断句,并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原文断句
原文如下:
> 河中石兽
> 一老河兵闻之,又笑曰:“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。盖石之性坚而重,沙之性松而轻,水激之不为动,故坎穴渐深,至石之半,乃反溯流逆上矣。求之下流,固颠矣;求之地中,亦颠矣。”
二、断句分析
以下是对“河中石兽”一文的断句解析:
原文 | 断句 | 解释 |
河中石兽 | 河中 / 石兽 | “河中”指河流之中,“石兽”指沉入河中的石像或石块 |
一老河兵闻之 | 一 / 老河兵 / 闻之 | 一位老河兵听到这件事 |
又笑曰 | 又 / 笑曰 | 又笑着说 |
凡河中失石 | 凡 / 河中 / 失石 | 凡是河中丢失的石头 |
当求之于上流 | 当 / 求之 / 于上流 | 应该在上游寻找 |
盖石之性坚而重 | 盖 / 石之性 / 坚而重 |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 |
沙之性松而轻 | 沙之性 / 松而轻 | 沙子的性质松软而轻 |
水激之不为动 | 水激之 / 不为动 | 水冲击它不会移动 |
故坎穴渐深 | 故 / 坎穴 / 渐深 | 所以坑洞逐渐加深 |
至石之半 | 至 / 石之半 | 到达石头的一半 |
乃反溯流逆上矣 | 乃 / 反溯流 / 逆上矣 | 就会逆着水流向上移动 |
求之下流 | 求之 / 下流 | 在下游寻找 |
固颠矣 | 固 / 颠矣 | 本来就是错误的 |
求之地中 | 求之 / 地中 | 在地下寻找 |
亦颠矣 | 亦 / 颠矣 | 同样也是错误的 |
三、总结
《河中石兽》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,传达了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。文章通过对石兽沉落原理的分析,指出仅凭理论推理而不结合实际,往往会导致错误判断。老河兵凭借多年经验,提出应从上游寻找石兽,展现了实践智慧的价值。
在阅读和学习这篇文章时,正确的断句有助于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逻辑。以上表格将原文逐句断开并解释其含义,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内容。
原创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《河中石兽》原文进行断句与分析,为原创整理内容,非AI生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