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谏逐客书原文与翻译】《谏逐客书》是秦代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,旨在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,强调人才的重要性。这篇文章语言犀利、逻辑严密,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之作。以下是对《谏逐客书》的原文与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展示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谏逐客书》是李斯在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时所作的上书。他通过列举秦国历史上依靠外来人才而强盛的事实,指出驱逐客卿将导致国家衰败。李斯用大量历史事例和逻辑推理,强调“客”对秦国发展的重要性,最终成功说服秦王收回成命。
文章结构清晰,先提出论点,再通过举例论证,最后以强烈的呼吁结尾,具有极强的说服力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 | 我听说官吏们建议驱逐客卿,我认为这是错误的。 |
昔穆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丕豹、公孙支于晋。 | 过去秦穆公寻求贤士,向西从戎地得到由余,向东在宛地得到百里奚,从宋国迎来蹇叔,又招来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。 |
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,而穆公用之,以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。 | 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出生的,但秦穆公重用他们,从而兼并了二十个国家,称霸西戎。 |
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,疏士而不用,则是人无功,而秦无强,非秦之利也。 | 如果这四位君主拒绝接纳客卿,排斥贤士而不用,那么人们就没有功劳,秦国也不会强大,这不是秦国的利益。 |
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。 |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,拥有随侯珠、和氏璧,佩戴明月之珠,佩带太阿宝剑,乘坐纤离骏马,树立翠凤旗帜,设置灵鼍鼓。 |
此数宝者,秦不生焉,而陛下说之,何也? | 这些珍宝都不是秦国出产的,但陛下却喜欢它们,这是为什么呢? |
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,则是夜光之璧,不饰朝廷;犀象之器,不为玩好;郑、卫之女,不充后宫;而骏良駃騠,不实外厩;江南金锡不为用,西蜀丹青不为采。 | 如果一定要用秦国本地出产的东西,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,犀角象牙不能作为玩物,郑国、卫国的美女不能充实后宫,骏马良驹不能放在马厩,江南的金属矿石不能使用,蜀地的丹砂颜料也不能用来绘画。 |
所以饰后宫、充下陈、娱心意、说耳目者,必出于秦然后可,则是宛珠之簪、傅玑之珥、阿缟之衣、锦绣之饰,不进于前;而随俗雅化、佳冶窈窕,赵女不立于侧也。 | 所以如果要装饰后宫、充实府库、愉悦心情、悦耳目,必须来自秦国,那像宛地的珠簪、缀有玉珠的耳环、细白的丝绸、精美的刺绣,就不会出现在面前;而那些随俗优雅、美丽动人的赵国女子,也无法站在身边。 |
夫击瓮叩缶,弹筝搏髀,而歌呼呜呜快耳者,真秦之声也;郑、卫、桑间、昭、虞、武、象者,异国之乐也。 | 敲击陶罐、敲打瓦盆、弹琴拍腿、唱歌喊叫,听起来让人愉快的,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;而郑、卫、桑间、昭、虞、武、象等曲调,是别国的音乐。 |
今弃黔首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之无危,不可得也。 | 如果现在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,损害人民以增加敌人,内部空虚,对外却结怨于诸侯,想要国家没有危险,是不可能的。 |
三、总结
《谏逐客书》不仅是李斯对秦王的劝谏,更是一篇关于人才与国家发展的深刻论述。通过历史事实和现实例子,李斯展示了外来人才对秦国强盛的重要作用,同时也批判了排外思想的危害。
本文语言流畅、逻辑严密,体现了李斯卓越的谋略和文采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。